欢迎进入两岸农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返回主页
综合新闻
吴江发展现代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2019-03-28 15:05:23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汪先犬在局机关党支部与红旗村党总支联合党日上的讲话

(3月22日,联合党日会在金家坝红旗村召开)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多次深入农村一线、农户家中调研走访,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今年“两会”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强调指出:要扛稳粮食生产这个重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就乡村振兴战略也作出专门部署,强调指出:要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农业全程现代化。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吴江作为苏州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吴江不但经济发达,而且环境优美,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我们农业战线工作者,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结合吴江实际,我认为要在“五个注重”下功夫。

一是要注重基层建设。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比如,江阴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作为区镇一级,要有识才的慧眼,选准配强所属村党支部班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一件一件去落实。各级都要关注关心基层组织、基层干部,既要扶上马,也要送一程;既要给任务,也要给条件;既要给压力,也要给动力,切实让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二是要注重产业融合。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单纯地就农业搞农业,必须深度融合二、三产业。比如:过去农民种粮食,除留下自足的,多余的送到粮站去卖掉,获得微薄的收入。现如今,我们种粮大户或者合作社是规模生产,尔后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再打上品牌配上精美包装,运用电商进行网上销售,效果就不错,收益多了不少。再比如:近来来,很多乡村积极发展农旅项目,把传统农业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有机结合,形成了特色产业优势,像北联村的油菜节,每年就吸引不少游客。

三是要注重科技驱动。习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认为这个翅膀,一个是机械化,另一个是信息化。去年,我区被列入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在设施园艺、高效水产和生态养殖上提升机械化水平。同时要积极引进人工智能设施提升农机自动化水平,比如:无人耕翻机、无人插秧机和无人植保机等。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的优势,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解决好农业生产精准化、农业管理智能化、产品销售网络化的问题,破解生产粗放、劳动力短缺、质量监管不到位、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四是要注重品牌效应。吴江素来是鱼米之乡,拥有诸多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副产品,比如:太湖蟹、水八仙、香青菜、太湖三白等等,无数外地游客不远千里来到吴江就是为了品尝这些美食。去年,我区尝试推进“吴江大米”公用品牌建设,出台“吴江大米”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并对吴江大米生态种养生产基地进行授牌,较好地开拓了吴江大米的市场份额。我们太湖蟹的牌子打出去了,但太湖围网拆除后如何保住这块金字招牌,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还有如何打造“一村一品”,让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特色农产品,就像宛平的桔子、桃源的黄酒。我们红旗村也要立足实际,搞出自己的农业特色。

五是要注重守住底线。这个底线一个是耕地红线,农地姓农,决不能挪作它用。这两年区里相继开展“三优三保”、“三治”、“大棚房”整治,就是要把非法占用的农业用地腾退出来。还有一个是农业面源污染,这几年我们进行畜禽整治、池塘标准化改造等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其中的关键就是农药不能超标,使用剧毒农药或者大量使用农药,我们吃下去的可就是毒品了。我们局专门有个农产品安全监督科管这一块,去年还多批次组织市民到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去现场体验,发挥老百姓的监督作用,大家普遍比较认可。同时我区去年顺利通过了全国第二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示范县(市、区)的考核验收。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我们农业战线工作者,可谓责任重大、大有作为。广大农民是我们的亲兄弟。他们是农业一线的生产者,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我们一定要时刻把农民放在心中,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好事、解难事。田间地头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要少一些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多一些深入生产一线、农户家中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科学技术是我们的金箍棒。传统的靠天吃饭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科技因素在农业生产中比重日益凸显。只要我们多研究一个新品种,多传授一份新技术,田地就会多一份产量,农民就会多一份收入。


友情链接

首页综合新闻政策法规网站公告组织机构两岸农业杂志协会大事记会员服务招商与投资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澄湖西路518号5号楼17层 邮编:215168 电话:0512-68786592 68794592(兼传真) 电子邮件:ssaea@163.com
本网站由苏州市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中心)负责维护与管理 苏ICP备060494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