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荆楚三农亮点”采访团一行前往武汉市黄陂区采访“三乡工程”样板地杜堂村、湖北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四好农村路”建设。
“木兰花乡”: “三乡工程”的样板
2017年,武汉市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获评“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通过实施“三乡工程”,2017年,武汉市共吸纳社会资金160.1亿元;农村空闲农房签订出租协议10078户,年租金达到1.58亿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总额达到22.12亿元,实现农民人平增收864元;全市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82亿元,人平增收812元。黄陂区“三乡工程”直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88.7亿元,其中市民下乡19.1亿元,能人回乡32.5亿元,企业兴乡37.1亿元,引进投资企业84家,创办合作社227个,下乡市民1873人,出租(入股)空闲农房2987套,实现年租金4409万元。
黄陂区姚集街杜堂村的“木兰花乡”,是武汉市“三乡工程”的样板。
民宿、农家乐、土特产电商、文艺家书画院、民艺坊、非遗文化泥塑馆和木兰文化博物馆……回乡能人葛天才带领采访团一一参观:他流转土地7000亩,种植花卉苗木,植入旅游元素,实行综合经营,建成以赏花、观鸟、休闲、养生为特色的“木兰花乡”景区。他还成立公司,将113户农户闲置的房屋集中起来,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整修、管理,向市民、创业者招商,发展乡村旅游。农户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上不封顶,使村庄和产业、农民和企业彻底融为一体。
“木兰花乡”的建设模式,引起30多家媒体的极大兴趣,纷纷实地察看和提问采访,直至过了晚上7时,大家还围着葛天才问个不停。
站在“木兰花乡”民宿区,《四川农村日报》副总编辑杨红笑称:“好想多呆一刻,看满园繁花,听鸟鸣虫喃。”《河北农民报》《南方农村报》的同仁则异口同声,“美丽杜堂村,给我们一行留下极其深刻和美好的印象。透过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到村民安居乐业、增收致富的喜悦。”“‘三乡工程’唤醒了乡村活力,留住了乡情和乡愁,是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好经验。”
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感受智慧成果
坐落于黄陂区的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千亩之地,集中呈现了湖北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成果。
农展中心主任聂练兵介绍,200亩水稻展示区里,种植了200多个不同品种的水稻。稻田旁的玉米田,已经结果的鲜食玉米有100多种。聂练兵说,农展中心大力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对比试验,宣传推广了各种轮作、连作循环、高效模式,为农民选用良种良法、调整种植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个展示中心,累计投入两亿多元,承担展示、培训、科普、观光等功能,有14名农业院士支持科研工作,同50家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运行13年,摘取了多项“国字号”招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湖北农业形象的宣传舞台。
在展示中心大厅,工作人员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写真、电子沙盘、大屏幕、互动投影、幻影成像、虚拟导游、弧幕影院、风光漫游等形式,采访团足不出户,“逛”遍了湖北美丽乡村。
采访团来到农展中心智慧园区,实地感受农作物发育生长远程监测、鱼塘养殖远程监控、土壤墒情自动检测、病虫害监测、田间远程灌溉等子系统,《南方农村报》记者刘琪感叹:“智慧园里感受智慧成果,此行不虚,湖北农业概况、农业新科技、休闲农业成果,在智慧园区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好农村路”: 促进农村多元发展
黄陂区借助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构建了“五纵八横五射三环”主骨架公路网,改造了一批旅游公路,串联起区域内各5A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条条公路,处处成景。”
途经木兰湖畔,行走在“畅、安、舒、美”的“四好农村路”上,犹如穿行在画中。记者看到,每隔两三公里,路边便有一个绿色驿站。绿色驿站和星级厕所,与公路相配套,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多元化便民服务,“呀,太美了,这种慢生活的自由感正是我向往的。”在木兰湖旁的驿站,采访团里传来惊叹声。
环湖绿道、碧蓝清澈的湖面、绿树环抱的群山……驿站上的风景,被《东方城乡报》记者贾佳用相机一一收藏,她说,“黄陂的‘四好农村路’,是城市与乡村在公共服务资源上的有效对接,让乡村真正成为游客都市休闲的乐园。”
网站公告
[更多]两岸农业杂志
- [2015-11-5]调查研究报告
- [2013-12-18]两岸农业杂志与中华两岸婚
- [2007-8-23]《两岸农业》杂志简介
[更多]招商投资
- [2021-5-22]台商考察团走进“济公故里
- [2020-6-17]首届海峡两岸(海安)农业
- [2019-3-17]台湾互动国际有机农业学会
- [2018-1-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